上周,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颁发了首批11张虚拟运营商牌照,包括京东、阿里等厂商均获颁发,这代表着冰封多年的虚拟运营商市场启动。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从成本上看虚拟运营商获得的套餐“批发价”并不便宜,因此虚拟运营商很难运作。对此,笔者并不认同。笔者认为虚拟运营商实际上将大有可为。
首先,尽管基础运营商将网络资源销售给虚拟运营商的价格并不低,但包括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巨头都“不差钱”,只差人气和流量。正如互联网金融产品只是他们获取流量的重要手段,为此甚至不惜巨额补贴一样,京东、阿里品牌的电话套餐很可能也只是“赔本赚吆喝”,互联网巨头很可能会投入巨资进行补贴。君不见阿里为了吸引用户使用其“来往”,不惜跟运营商合作豁免一段时间的流量费?
其次,目前专属流量包盛行,比如一些视频软件或音乐软件,只需要缴纳10多元费用,就可以不限流量地观看视频。互联网巨头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推出类似应用。
第三,虚拟运营商可以在保持网络质量的同时打好感情牌和服务牌。比如,基于各种原因,目前用户普遍对现有三大运营商的服务颇多意见,却又往往感到投诉无门。有用户直接向记者表示,如果“阿里巴巴电信”的服务跟其淘宝服务一样,能对其服务可以点“赞”或给差评,则一定会考虑买一个阿里巴巴的号码。又比如,香港的香港电讯可以透过虚拟运营商的方式在内地运营,相信对香港电讯具备更高亲切感和认同度的“北漂”港人会优先选择其来使用。
第四,在一些特殊区域,虚拟运营商服务质量甚至可能比基础运营商的质量还好。比如目前信号最受诟病的一块领域,就是地铁。地铁内上网信号不佳,一方面是因为在严密的地下铁空间铺设通信设备难度颇高,另一方面也因为不少城市的地铁公司加以阻挠,故意拖延运营商正常施工以期待能获得高昂的入场费。如果让地铁公司可以申请成为虚拟运营商,发行自己的能在地铁内高速上网的套餐,那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变成了运营商和地铁公司的双赢。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那就是虚拟运营商都是民营资本,能出得起天高的价格去招聘原运营商的一流人才。君不见已经有基础运营商高管被高薪挖走?要知道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做出来的效果可以截然不同。终上所述,笔者对即将大规模展开服务的虚拟运营商绝对看高一线。潘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