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至今,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像打了鸡血似的,新品层出不穷。无论清明假期还是“五一”假期,不少行业内的小伙伴们压根就没有消停过,更别说安心度个假期了。一方面,他们要为自己的新品推出做前期准备、后期跟进,另一方面还要看友商们怎么做,自己又该怎么应对。
无独有偶,除了极少数产品外,整个上半年手机行业被一个关键词贯穿其中——— 互联网手机。四年前,雷军创立的小米科技推出小米手机,并提出要以互联网思维来做手机。发展至今“互联网手机”仿佛变成了一套理论体系,指导着包括“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在内的大量国产品牌效仿。
到底怎样的手机才算是互联网手机?雷军在推出第一代小米手机的时候就提出,“小米未来要靠互联网赚钱,而不是硬件本身。”发展过程中,小米手机的硬件绝对是赚钱的。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小米今年能完成定下的目标,其基于MIUI的生态将坐拥超过1亿的用户群,假设在这1亿人每人身上赚2块钱,就是2亿的营收,很典型的互联网盈利模式。
可其他做互联网手机的品牌呢?你会发现其实没有一家真正在走互联网模式,他们理解中的互联网手机是另一个概念———这种概念有两大特点:一是低价高性能,二是通过电商平台来销售。如今许多手机商对此趋之若鹜,因为它一方面有互联网的味道,另一方面也能解决重要的历史问题——— 传统渠道与电商渠道左右互搏。
过去,手机商大都走运营商渠道和社会代理商渠道,优势是运营商能提供话费补贴,代理商能把产品推销到更深入的地级市场。缺点是手机商推什么产品,要看运营商的需求。走社会渠道则要给代理商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不然手机价格下不来。
而当电商渠道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在小米手机天天“遭抢”的现状下,传统手机商们集体动了,“我们也要做互联网手机!”于是人们看到,到了今年上半年,传统品牌对互联网手机的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点。
如今,这种单纯以“低价”和“电商”为纽带的模式已然成为了“互联网手机”的主流模式,但身处其中的从业者们却开始变得忧心忡忡起来——— 手机卖了不少,钱没怎么赚到,其本质还是个大坑。
“五一”假期刚过,一位在国产手机企业内部负责互联网产品线的人向我表达了这样一种情绪:“我们现在在做的互联网手机都是在同样的配置上拼价格,然后通过电商平台出货。一头压成本,一头降低渠道费用,从中攫取利润差价。”他认为,和过去相比,除了销售渠道从线下变成线上,商业模式的本质没有任何差别。而一味的低价格甚至开始动摇自己的品牌形象,让部分原本有可能卖出好价钱的产品,也在互联网手机之争中沦为了炮灰。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在一次与消费者BG(含华为及荣耀智能手机)高管的谈话中也有过类似的表述,“你们说要做世界第二,我很高兴。为什么呢?苹果年利润500亿美金,三星年利润400亿美金,你们每年若是能交给我300亿美金利润,我就承认你们是世界第三。你们又说电商要卖2000万部手机,纯利润是1亿美金,一个手机赚30元,这算什么高科技、高水平?”在此之前,华为推荣耀品牌互联网手机硬撼小米,颇受关注。但从任正非的言论看,他似乎并不认为这种有量无利润的商业模式,代表着先进的互联网生产力。另一个例子,在2013年国内手机品牌的盈利表现中,VIVO在三甲之内,同时VIVO又是唯一一家未涉足互联网手机品牌的企业,产品价格在2500-3500元区间。其首席市场官冯磊阐述的逻辑是,“我们的企业文化核心是本分,从这个意义上讲,VIVO现有三大产品系列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来的,只要你解决消费者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价格并不是特别的敏感。”